查看原文
其他

流浪西塘的侧记

ོ小钱 ҉ 钱小壕的第九个梦 2022-04-20

今年寒衣节前后我第二次参加了西塘汉服节(全名:西塘汉服文化周),去年第一次是误打误撞,第一次听说西塘汉服节,以为是一场中国风元素的聚会而已,连汉服都没穿就杀了过去,却还能奇葩地融入到各项活动当中,与同袍小伙伴们结下纯洁而真挚的友谊。今年有备而来,从北京的住处前往,我带着一套书生气的浅蓝色直裾。

我之所以义不容辞决定每年赴约这场盛会,主要有以下三方个原因:

一,出于我对自身文化归属的认同感。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我们说着汉语,写着汉字,却没有穿汉服的意识,甚至不认得汉服的样子,这可不是件光荣的事。在日本、韩国每逢重大节日,其国人会穿著其民族服饰过节,显得庄重且壮观。汉服作为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抛开政治和经济的因素,在感性的文化层面上,汉服复兴近年来愈加受到了国人的重视。而在历史上汉服中断了包括近现史在内的三百多年,所以复兴汉服文化的过程又是漫长而任重道远。但我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种文化认同本质上依然是一种个人选择和爱好,我不是民族主义者,汉服文化、乃至 “汉人”的概念都是不具备民族性的,在我眼中它只是一种很美、但现在被中断、所以需要复兴的文化,你爱与不爱、争与不争,它都会静静地在那里。就像汉字和汉语一样,文化都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所有人都可以去欣赏、走近、享用它,以尊重的姿势。这是我对汉服文化、汉文化、乃至所有文化的理解。

二、出于学习文化复兴议题的目的。去年的经验告诉我,复兴汉服文化这个议题,其实跟所有的文化保育、平权与促权等公益行动有着许多共性。出于慈善的志向,这些年我接触公益领域甚广,尤其是环保和性少数相关公益组织;又由于创作的爱好,我比较关注文学艺术人文领域的动态。香港有个在文艺界很有名的组织叫“文艺复兴基金会”,这个名字就很值得玩味: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伟大如文学、艺术都不再是文化的主流,而是需要“复兴”的边缘文化,所以欣赏纯文艺的人也常常被认为是边缘人群,比如诗歌爱好者。汉服同袍亦是如此,如果你穿传统汉服上街会被大部分中国人认为是种小众的爱好,误解为cosplay、穿越剧戏服者更是比比皆是,但在逻辑和情理上中国人穿汉服本应是思穿见惯才是——多数人真的是多数人吗?即便是多数人自己的文化,依然可能遭遇边缘化。所以每次“汉服发展高峰论坛”都能给我带来很受用的启示与思考。

三、穿汉服是一种修行。记得几天前在天桥中心“北京阅读季盛典”上有位学者说:读书让人沉静,而沉静是一种美德。我觉得,穿汉服也有这种跟读书一样的功效,穿上汉服我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仪式感,内心自然而然平静下来,言行举止会变得儒雅而温良,如同集体潜意识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部分被释放。汉服不只是汉服,更是千百年来传承下去的汉服文化的附体,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而当它遭遇按照西方现代文明设计的当今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这时候,同袍者内心的品质就会自然而然浮现出来——这是很神奇的过程,我能看到许多人性中的真实,是淡定从容还是恐惧屈服,是温文有礼还是抗拒恼怒,是挚爱纯真还是装逼过甚……而对于自己,这种行为艺术式的体验就像“出柜”一样,是一种观照内心的修行。

“修行”的另外一层意涵是,它是茅头向内的个人行为。假设它是一种“约束”,那也是对自己的约束。所以我是很反对把穿汉服上升为道德规范而施加于他人的,我甚至认为道德本身也应是向内的修行,而不是批斗他人的武器,否则道德即是最不道德的。也因此,我主张把汉服文化所延展出来的“礼义廉耻”精神也当作是使自身内在圆满、充实的修为,而非剑指他人的工具。

最后,还有一条与汉服本身无关(与方道长的品味有关)的理由:在我看来,西塘汉服节不仅仅是一场汉服文化的盛会,更是一场关于青春、热爱、纯真、勇气和友谊的盛会。

为什么这么说呢?往下看你就明白了:


先秀一张自己的美图:


10月29日上午摄于上西街。路人评价像道士,友人评价像宁采臣

10月29日文化周第一天上午8点,我坐卧铺的T31到达嘉兴站,然后站内换乘嘉兴至嘉善的K470。

一上火车,就在茫茫人海中看见了影子的靓影,一个穿着汉服正襟危坐看着车窗外风景、如青花瓷般自顾自美丽的、来自浙江金华的同袍妹子。这是我进入包邮区后,映入眼帘的第一件同袍。

我还没换上汉服,怕在路上磕磕绊绊行动不便,所以我主动向影子打招呼示好,表明我也是来参加汉服节的同袍。她显得很惊喜,一下子笑开了花,从兜里掏出眼镜戴上看清我。攀谈后得知她是第一次来西塘,我作为老司机就带他一起下车坐公交到景区,巧合的是她订的酒店就在我订的国际青年旅舍隔壁,所以可以同行(后来证实又不是)。

下车等公交时,已经有很多同袍聚在站牌附近,伴随着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的笑声,场面变得壮观,我知道待会西塘景区开幕式现场会更壮观。

公交车载着满车的汉服同袍到达塘汽车站,然后我们按图(百度地图)索骥,边走边聊,走到我住的青旅。一路上和来来往往的同袍互相微笑示意。想想马上就要解放天性(赤子之心般地表达对一件事物的热爱)了,就会很兴奋。

到达预订入住的忆水阑庭国际青年旅舍,我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桐桐,一个去年时候结识,同样住在北京的同袍,也就是下面图片里会多次出现的“红衣教主”。他比我前一天就到达忆水阑庭了。

桐桐是个古灵精怪、冰雪聪明、看不出是北京土著的老北京人,爱好二次元。我打他电话时都已过巳时,他还在床上刚睡醒,所以我们顺利地错过了这一届的开幕式。

当我放下行李,换上汉服和桐桐准备去主会场时,我们在前台捡到了蓝羽,一个穿直裰的骚年,也是第一次来汉服节。

然后我们延着上西街开始出发,正式开始我们的西塘汉服之旅。在路上偶遇办好入住的影子姑娘,刚好可以一起同行,去找去年我和桐桐熟识的一帮微信小群里的同袍小伙伴们。


↑第一次穿汉服上街,感觉很舒服。手里拿的不是刀,是一把伞!


这是路上拍到的小同袍↑


会场舞台拍到的小小同袍↑

盛大的开幕式↑


方文山and领导出场↑尔后是服汉游行

骑马↑


一张有喜感的街拍↑


街拍算命先生↑

这位就是影子菇凉

这位便是蓝羽童鞋↑


↑这位是新认识的朋友步美,来自山城重庆


一对秀恩爱的帅哥美女↑


合个影↑

左一是刘虎兄(微信名叫“坐忘”),来自湖南株州,去年就认识。专管吃饭埋单收账,非常靠谱


↑这位是我们的吉祥物——赵家小哥(因为在群里名叫“罩甲小哥”),来自广东茂名,路人都喜欢找他合影。虽不善言辞,但人很nice。记得去年汉服节最后一天晚上,我们一帮同袍小伙伴把他订的房间当桌游厅玩狼人杀通宵达旦.

红衣主教桐桐粗线啦↑……这两只手,我有点分不清谁是谁的

↑四大天王组合〜都是去年结识的同袍,右一是我们的男神麒麟兄,坐标上海松江的设计师,微信名叫“面瘫侠麒麟”,可见他面情很酷,但人很随和,重点是:颜——值——高!

左二必须要隆重介绍,这位是我们的暖男+西塘旅游小助手白泽,来自革命胜地+滕王阁所在地江西南昌(他每次都这么介绍),曾在西塘工作过半年所以对西塘的吃喝玩乐购十分熟稔,他也在厦门工作过一年所以现在的口音是好听的港台腔。现在也是我们的“捡同袍大团结”群群主,很有领导力。这次汉服节他带领下我们这帮饭醉团伙游玩导赏,把我们照料得服服贴贴。

下面是去年白泽兄跟我们吃火锅时的靓照↓


↑吃着吃着就睡着啦,很萌吧?

和去年比,今年的白泽显得更成熟,更有棱角,阅历更丰富,但对生活的初心和热情依旧不变,这点很难得。


一起去吃饭啦↑↓

步美小姐的美图↓

低头族系列


帅气的蓝天救援队↑

↑“今日有房”

↑西园美景。故地重游,像回家一样熟。我在一个月前就通过邮件报名了漫画课,地点西园,所以就离开小伙伴自己来上课了

在教室外偶遇来视查工作的方领导,整个厅堂水泄不通,好在同袍们都比较儒雅,所以我没被游客挤扁

教室一隅

漫画课是鹿玲满满教的,鹿老师很有亲和力,最后给我们每个人的作品都写批语并签名,满满的妈妈还给我们每人都发了汉服小贴纸、书签,感觉真是收获满满

↑下课后我去参观扭扣博物馆,另一边的小伙伴们正在景区游山玩水,不亦乐乎↓

这对老夫妇应该毋庸置疑是此次汉服节最年长的同袍吧

岂曰无依,与子同袍,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感人

↓这位姑娘叫姜帆帆,同样来自人杰地灵的金华,在铁道部门工作


华灯初上之时,西塘古老的灵魂仿佛才渐渐苏醒,睁开了眼睛


↑主会场盛大的摇滚音乐会渐入佳境

↑等待开场的过程中有些寒冷、腿麻,我们纷纷蹲下来,席地而坐


↑举头望明月

↑低头45度角自拍

↑当来自天竺的国际友人在台上弹唱时,站在远处的同袍们打开手机照明灯在整齐地摆动,制造出演唱会荧光棒的效果,然后加入的同袍越来越多,站成一排。台上的表演结束后,大家意犹未尽,自发大合唱起来,唱的好像是《重回汉唐》《礼仪之邦》《汉服青史》。

这些自发的有创意的举动让我感受到了年轻同袍的团结、友善和生命力。

↑跟去年一样,晚会的高潮是“群魔乱舞”。主持人把舞台让交给观众, 同袍们纷纷涌上来,整个主会场台上台下汇成一片汉服disco的海洋〜 

晚会结束后,西塘老司机——白泽兄带我们穿过烟雨长廊,来到他推荐的木言木语酒吧第二分店喝酒。这瓶是白泽兄在酒吧存放了一年的轩尼诗XO,他特意留到这天,也就是第四届西塘汉服开幕的晚上开瓶,以飨同袍。

酒吧酣睡的喵星人↑(以上酒吧美图是蓝羽兄的摄影作品)

↑我的发型也是够了(///▽///)

然后小才华(这位笑容很魔性的仁兄)和他的朋友也被白泽兄叫来共襄盛举。小才华和他的同袍小伙伴都从香港远到而来,香港人做事的时候很认真,玩的时候也很high,上面的“人造荧光灯”和舞台上的汉服开火车都是在他和他的香港朋友带领下玩起来的

小才华

酒足饭饱后,我们就各回各的住处,养精蓄锐迎接第二天的活动。

虽然我和蓝羽预订的是六人间,但因调配的问题六人间已经满房了,忆水阑庭的老板就特意安排了我们俩住和青年旅舍隔一条巷的一处备用房源,是一个标准间。

也就是说第一晚我们花了一个青旅床位的价格住了一间标准间。

洗洗睡前和蓝羽攀谈了一会儿,我发现蓝羽年轻不大(92年生)但小年老成,历史和社会方面知识渊博,见解独到,而且经历丰富,曾在迪拜工作过一年,现在在宁波的涉外服务公司工作。



第二天,10月30日。上午很多同袍都去找方文山签书去了。我们去找小伙伴吃早午餐。

下午的重磅活动是高峰论坛。我记得去年的论坛上方文山全程坐镇,但讨论的部分更为激烈,尤其提到“皇汉”的问题,实在是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关于汉服发展的议题讨论都可以拉帮结伙啊。最后方文山的总结发言很有道理:“各种声音都存在,但枪口要对外。”

虽然我很爱思考和学习,但我很怕和年轻人交流问题,因为我们的教育很少有建立“批判性思维”的部分,导致年轻人交流问题很容易独立思考能力缺失而被个人喜好、被情绪、被荷尔蒙掌控,所以就很容易变成网络民粹模式,也就是非“撕逼”即“跪舔”,这就失去了交流的意义。思想要独立,沟通要非暴力,这样交流才会有意义。

今年的论坛方文山还要出席其他活动,所以说完开场白就匆匆离开了。以下是他的讲话的笔记:


  1. 中断三百年复兴需要过程,先求其量,再求其质

  2. 两条线并行:节日穿传统汉服,平常现代化汉服

  3. 不要抗拒汉服现代化的努力

  4. e.g.旗袍 - 符号是传统的,但造型是改良的

    霹雳布袋戏 - 发源泉州,影视化让其复兴

接下来一共有九位讲者上台分享,以下是零散的笔记:

1.马大勇:传统服饰色彩运用

五行五色五方五时

2.乱穿衣,朝代汇

需要构建汉服新体系

两个层面:继承与创造

汉服是个动态的概念。

历史文化没有生命力,所以不是传统文化

构建的重点:1.以轴心时代美学也核心指导 2.消除古代服侍中的尊卑阶级属性 3.创造以使用场合与功能为区分的新秩序

 正装-便装-盛装

汉元素是在西式服装的基础上加入的汉元素

3.台湾没有那么有民族意识

汉元素引导汉服,汉服曝光率带来汉服复兴

*不好意思,传承汉服,复兴运动,还是要多多的穿,没有捷径

*汉元素跟汉服没有矛盾

4.日本人知道他穿汉服,国人反而误以为日本人,日本人会尊重他,觉得很可爱

5. 淮安学社

新人加入了解初衷:你来自哪里?你来干什么?你的渠道是?社团里给他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同时硬塞一个项目给他

强调汉服文化,不仅仅强调汉服

二十四节日茶会

中秋码头穿汉服

文化类的公益(爱好者)组织,不是专家学者,背后有智囊团(高校老师请教)

6.需要复兴但不是针对,需要努力但不是盲目

7.新老论

不要做伸手党

老人不要给新人太多压力。只有哄上贼船,你才能让他当你的苦力

汉服不仅美但还有意义

8.汉服吧吧主

英国BBC纪录片,秦始皇兵马俑的技术来源于希腊,运到中国来

放下偏执,可以降低内耗,求同存异,学术精神讨论

9. 南北朝最风骚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台湾的汉服社社长说,台湾遇到的困境是:人民没有那么重视汉服文化复兴。但这个状况完全符合我对台湾的印象,台湾社会在民主在政策优越和民主先进性方面可谓是“亚洲之光”,那些人性、太人性的问题其实恰恰说明了这个社会的“没问题”,因为真正有问题的社会是不会让问题显露出来的,“没问题”才是最大的有问题。如果把每个公民的自由意志和权力发挥到极致,你可能就会看到汉服复兴的进程寸步难行,人们会问为什么要复兴汉服?为什么不让它在博物馆呆着?而这时候那些同袍们穿汉服生活的需求也会被尊重与满足。

那位在日本生活的学长说,他穿汉服去旅行,日本人知道他穿的是汉服,会尊重他,并且觉得可爱。反观中国人的反映,穿汉服上街常会被疑问是不是韩国人或日本人,这个现象的对比值得深思。

另外两个提问者关于汉服与汉元素的发言很有意思,一位同袍的观点是汉服复兴之路没有捷径,只有多多地穿;另一位同袍说她是通过对汉元素的兴趣才走近汉服文化的,汉元素对汉服复兴很有帮助。其实这两个问题解决的办法很明显,当然是求平衡点,也就是并行。就像环保和发展经济的关系,肯定不是救老婆还是救母亲的问题。但这个讨论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启示,比如腐女文化的传播和性少数平权的关系,这个社会确实是通过腐女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同志群体的,但对同志来说腐女文化常常曲解了同志群体的真实状况,所以到底该怎么做比较好?没有标准答案。社会之议题,大抵如此。

一直很喜欢的一句话: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一个社会最可怕的事故,正是这种没有责任人的事故,因为每个人都是责任人,公益活动存在的意义是在源头上消除这种事故的发生。而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并解决问题,那么汉服文化复兴的一天就指日可待了。否则,最后你会发现,我们竭尽所能,也只是复兴了复兴汉服文化的文化。

↓这张图送给汉服社群里的网友们。摄于酒文化博物馆


晚上的活动开始前,我们要送别两位金华的同袍,蓝羽和影子,因为都要回去上班。影子在来西塘之前,就订好周日晚上回程的车票了。

对晚上的霹雳武侠cos秀印象深刻,因为我比较孤陋寡闻,霹雳布袋戏是这天晚上第一次听说,相见恨晚。跟观众群中的一位没穿汉服的姑娘聊天,得知她是专门来看霹雳布袋戏表演的,因为她是霹雳的忠实粉丝。她给我普及了很多关于台湾霹雳布袋戏的知识,比如这部连续剧因为在台湾太过火爆,会垄断收视率,所以只能在商店以光盘的形式购买观看。我在台下看大屏幕上播放炫目的电影版预告片,感觉拍的效果比很多内地的电影(比如《爵迹》)都好看很多。

后来我还和一位来自扬州的没穿汉服的摄影师大叔聊天,聊到方文山时这位大叔告诉我一个关于方文山的事迹,就是去年汉服节,他和社团一起在假日酒店参加迎宾晚宴时也没穿汉服,但方文山看见他的时候依然恭敬地向他敬酒。我不禁感叹方道长的做人智慧。





10月31日,第三天。我们几个老同袍在去年我们相识的地方,月光码头青年旅舍的桥边拍了老多照片。



↑与桐桐之合影

↑与吉祥物之合影

↑与吉祥物之合影2

↑与麒麟君之合影

↑与麒麟君之合影二

↑与麒麟君之合影三


↑与白泽兄之合影

这天下午的重磅栏目是“相亲大会”,之前汉服节从来没办过,这次办得也是像模像样,“媒婆”插科打诨,乐而不淫的主持十分有趣。

白泽兄说方文山增加这个环节的意愿是为了让同袍之间共结连理,这样汉服文化就能通过他们直接传承给下一代了。我觉得很有道理,而且这也反映了白泽兄当前的需求^---^

↑男女嘉宾上台时戴着眼罩或面纱,但一半的嘉宾自我介绍时都说来的目的是想带走一个小妹妹,或者求被大姐姐带走

没被带走的女嘉宾进入“抢亲”环节,白泽兄奋勇上台抢亲,还把自己珍爱的信物梳子作为信物送给了女嘉宾,梳子上刻着“长·安”二字。不过女嘉宾最后选择跟一位姐姐走了。

白泽兄在我们群里的昵称叫“白吃白拿”,白吃是因为他饭量大,一盆米饭就像一样一下子吃光;白拿是因为他经常丢失贵重物品,比如在此前一天就丢了一个新买的银手镯。不过他心态很乐观积极,而且友善真诚、乐于助人。记得去年汉服节我们认识的第一天晚上,只有我一个人住忆水阑庭,而忆水阑庭的路在景区内的小巷弄里,特别不好找路。白泽兄就非要把我送到旅舍后自己再一个人回去。

我对相亲大会兴趣寥寥,就跑去看水上T台那儿有什么节目

水上T台没有表演,但有演职人员排练,有观众围观。所以我就跑去星巴克取暖了。

↑相亲大会完事后舞台上还有四艺表演


↑似乎忘带眼镜的台下观众:)

然后我去找桐桐他们汇合,我们打算去白泽推荐的天下第一面面店吃晚餐。


这家正宗天下第一面的二楼很昏暗,要爬过一条狭窄陡峭的楼梯才能上去。在下楼的时候,我看着墙上粉刷受潮脱落的斑渍,和电线上洋溢着古早味的黑色灰尘,我忽然有很多感触。

我们起记得去年此时的西塘夜晚,我和同袍们也是这样,从美食街这边吃完东西,然后穿过熙熙攘攘的上西街,拐过幽僻静的小弄堂,再穿过车水马龙的邮电西路,去赴往主会场看表演。时间仿佛在轮回演绎着一些不变的故事。

而西塘这座小小的城,这石板的路,这静静的河,这匆匆的人,这热闹的街,这错落的店,和店里墙上的尘……它们相对于我们这些在都市这张大网上快速移动的蜘蛛侠们,就如同是静止的,停滞的,永远不会改变,明年来它们依旧是这个样子,仿佛我们不曾离开,也未曾来过一样。

而就这在无声无息的念念不忘中,它们也悄悄渐渐默默地被时代所遗忘着,就像那些曾以为是不朽般辉煌绚烂的文明,或者我们每个人一生中的平凡渺小的悲欢离合……

回想起去年汉服节,我们一起淋着细雨搬烧烤的工具在长亭下躲雨,一起动手BBQ喝着黄酒吃烤串,聚在一起放声唱《重回汉唐》,围成圈圈看女同袍们翩翩起舞,这些如痴如醉的美好画面现在依旧历历在目。

“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庆幸的是,我们这些少年人,心里都守着西塘这座城,这份约好不变的青春。



↑水上T台秀&河灯祈福,我选了一盏蓝莲花

↑坚守岗位的蓝天求援小哥,微笑的侧脸很迷人。左后方这位穿白色直裾的同袍,是前一天晚上聊天结识的,我称他为李师兄,这位师兄很有意思,年纪不大(23岁)却高深莫测,放完河灯后我们又聊上了,然后边聊边和大伙一起走去木言木语酒吧喝酒。

下面把这个一号广告席位留给他:)

李师兄,贵州六盘水人,现于苏州工作。QQ主页上写着“大唐郁林王李恪之后   大唐太子太傳李衟之后”,可见其出生帝王世家。在国学方面知识渊博,曾游历全国多处道观修行,此行来西塘求一佳缘。QQ号:2780992500

当晚我们在看T台秀时还结识了女王范的“独特魅力”姐姐,和大家闺秀范的이유연 姐姐,二位都在上海音乐酒店工作。在我们的“逼迫”下,我们给이유연 姐姐和我们和赵家小哥拍了好多“蜜月照”,张张都是可以来当台历的品质。

↑可惜이유연 姐姐已名花有主啦,而且主子不是赵家小哥^ ^


↓一张美图




11月1日,第四届西塘汉服周的最后一天,这一天的活动的主题就是自由活动。中午我们一帮同袍在又一村吃早午饭,又一村的上菜速度超快,在二楼江景房用餐风景很好,只是开着窗冷风吹来有点凉。吃到一半,神通广大的白泽兄把另一个包厢的同袍小伙伴邀请过来一起用餐,为我们的“漢服文化週捡同袍大團結”群注入了新鲜血液。

饭后我们一起闲逛到猫的天空之城咖啡店写明信片、发呆、拍照片。


↑与喵主人之合影

↑写明信名的文艺青年叫“尼玛玉龙”,在拉萨游历多年,现在老家湖州当公务员

↑岁月静好

↑与两位湖州同袍姑娘之合影

↑白泽与两位湖州同袍姑娘之合影

↑赵家小哥与两位湖州同袍姑娘之合影

↑独特魅力女王与桐桐之合影

↑大家一起合影

然后我们几个不赶车回家的就跟着白泽兄慢慢闲逛,走走停停,一路的美景。




↑株州的坐忘兄&红衣教主

↑这家饰品店也是白泽兄力荐的,性价比非常高

↑参观烧香港南街的小庙时,我们又“胁迫”他俩拍夫妻照了

↑这组是前一天中午一起吃饭的一组同袍们,来自白泽的老家江西南昌,其中最前面的妹子广受好评


在河边来张大合照,然后送别。右一的妹子来自湖北黄岗,在上海工作


回旅舍拿行里的路上,白泽兄和每一个在路上遇到的同袍打招呼,攀谈,行拱手礼,就此别过,各奔东西。白泽兄说明年有可能不会再来西塘汉服节了。


↑小才华在群里发来迅息已到达机场


↑然后我们一行穿着汉服赴往嘉兴火车站,我跟桐桐、이유연 、魅力女王往东行去上海,白泽和赵家下哥西行回南昌和茂名。

一路上的乘客和路人并没有太过激的反应,我曾试想大晚上的不吓到他们就不错了(^-^)。有些乘客会叫住我们表示好奇,我就告诉他们我们刚参加西塘汉服节回来,活动期间穿汉服可以免费出入西塘各个景区,他们就明白了。

在上海南站下车坐出租时,我感受到的反应值得玩味:一个男子看到我们开玩笑说“穿越的吧”,而她的妻子看到后说“咦,还蛮好看的!”,另一个路人问“这是和服吗?”,我温和地向他们解释说,我们不是穿越,我们穿的是汉服,汉民族的传统服装。

后来桐桐对对我的这个表现赞誉有加,我解释说,对我来说这些路人的反应都很正常,“穿越”与“和服”是因为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囿于面子文化,是不会把疑惑和不解直接表达出来的,所以只好通过调侃式的玩笑或定论来表达他们的疑问,我把这些表现理解为是一种“求解释”的信号,这时候只需要告诉告诉他们答案,以解开他们心中的疑惑就好。而另一个表现“蛮好看的”则是出于不由自主的赞叹,我觉得这也是让汉服文化复兴运动往正向发展的最佳举措:就是时刻保持儒雅与美感,以赢取无懈可击的尊重。正所谓“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晚上我和桐桐在上海的旅店里聊了很多,其中聊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共识,我们发现那些所谓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都是汉民族性格特质当中普遍缺乏的部分,会不会正是因为缺乏所以才需要弘扬?


至此,整个第四届西塘汉服文化周就真的“就此别过”了。

我躺在床上思忖:为什么我每年都参加这个文化艺术节呢?也许是为了告诉自己,我依旧还保存着这份赤子般单纯的热爱吧,它就是我们尚好的青春的依据——我并没有真的变老。汉服教会我的事情太多太多,那些印证在我身上的美好品质,会一直在我身上体现,无论我是否穿着它。

我想将来我会一直参与下去,为了共襄汉文化之盛举,为了与同袍友人之相聚,为了与自己的青春年少、赤子般的热爱——再次相遇。

再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